
本網訊 11月7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與北大荒薯業集團有限公司以線上方式舉行馬鈴薯新品種中薯早39合作開發簽約儀式,標志著雙方合作進入了一個嶄新階段,也是探索建立形成符合我國馬鈴薯種業發展需求、技術先進可靠、成效客觀評價、利益合理分享、政產學研用結合的新機制的標志性事件,對于鞏固科研單位公益性創新優勢、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將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根據協議,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以黑龍江省排他許可和全國普通許可方式,授權北大荒薯業集團開發早熟高淀粉馬鈴薯新品種中薯早39,許可使用費總金額將超千萬元。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長張友軍表示,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之際,雙方舉行馬鈴薯新品種合作開發簽約,是踐行二十大報告強調“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要求“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的具體舉措,相信在雙方已有的良好合作基礎上,通過強強聯合深化科企合作,必將促進馬鈴薯種業高水平自立自強。
北大荒薯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軍旗表示,雙方合作符合國家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布局,符合集團解決種源“卡脖子”、打種業翻身仗的戰略安排。通過深化雙方戰略合作,力爭在馬鈴薯品種研發、良種擴繁、栽培技術、數字園區、人才培養等領域合作邁上更高的臺階。
據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金黎平介紹,中薯早39是馬鈴薯產業體系最新研發成果,是目前國內已知的第一個早熟高淀粉品種,突破了品種早熟性和高淀粉含量不兼容的瓶頸,同時該品種也是中國農科院向企業正式許可開發的第一個馬鈴薯品種,對于延長淀粉企業加工期、增加種植加工效益具有重要意義。目前,中國農科院馬鈴薯團隊已育成自主知識產權馬鈴薯品種近40個,每年在全國馬鈴薯主產區進行數百份次高代品系試驗示范,為進行科技成果轉化和與優勢種業企業合作開發儲備了眾多苗頭品種。

中薯早39第一育成人徐建飛告訴記者,該品種歷時10多年育成,從出苗到收獲生育期76天左右,在黑龍江克山地區雨養栽培條件下,連續兩年淀粉含量穩定在18%以上、畝產3噸以上。中薯早39在全國各地進行了多年試驗示范,穩定表現早熟高產高淀粉,適宜在我國北方一季作區、中原二季作區、南方冬作區以及西南混作區低海拔地區春作或冬作種植。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馬鈴薯育種與栽培團隊首席專家李廣存和北大荒薯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明安分別代表雙方進行了簽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