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訊 11月12日,由中國農民豐收節組織指導委員會辦公室指導,農民日報社、中國人民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主辦,江蘇常熟市農業農村局、常熟市海虞鎮人民政府承辦的2022年中國農民豐收節重點活動——第二屆“中國新農民”故事會在海虞鎮銅官山村舉行,故事會以“慶盛會、迎豐收”為主題,以“有三農情懷、有創造智慧、有引領能力、有突出貢獻”的“中國新農民”為主角,講述中國三農故事,展示中國新力量。
開幕式上,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興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劉振偉通過視頻講話。中國農民豐收節組織指導委員會辦公室主任、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司長唐珂,江蘇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曹麗虹等嘉賓共同啟動故事開講。農民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總編輯何蘭生,常熟市委副書記潘志嘉分別代表主辦單位和承辦單位領導致辭。

十五位來自全國農業農村系統和新聞宣傳單位推薦的三農工作領域的佼佼者,走上講臺,以線下和線上方式,圍繞“大國三農”中的核心問題,講述中國農民的故事,詮釋新時代我國三農新征程、新格局、新業態、新思路、新途徑、新模式和新圖景。
農業農村部鄉村產業發展司二級巡視員陳建光,中國婦女報社黨委書記、社長、總編輯孫錢斌,中國人民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執行院長、秘書長唐園結,農民日報社副總編輯詹新華,浙江省鄉村振興咨詢委委員、浙江省鄉村建設促進會會長蔣文龍等專家,對15位“中國新農民”的事跡和分享給予充分肯定和精彩點評。
專家們認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農民是主體,老鄉唱主角;新的時代需要更多愛農業、懂技術、擅經營的中國新農民,把黨的惠農政策落實到千家萬戶,把新的技術推廣到田間地頭,把新的要素引入廣闊鄉村,為鄉村帶來新思路、新模式、新活力。

“中國新農民”故事會已連續兩年被中國農民豐收節組委會列為豐收節重點活動。本屆活動在去年首屆活動的基礎上,擴大了分享人推薦量,優化了活動流程,分為“大國糧農”、“共富頭雁”、“特產精英”、“科技領跑”四個板塊,力求將故事會打造成展示新時代新農民精神風貌的精品活動。

江蘇常熟市尚湖鎮久源豐家庭農場主張利強,是留學日本的80后碩士研究生,在城市工作一段時間后決定返鄉創業。他接手父親承包的500多畝家庭農場,率先購置并使用烘干設備、無人植保機等現代農業新技術;注冊自主品牌,向周邊市場銷售新鮮大米,從開始僅銷售100畝到現在500多畝地的大米均實現了自產自銷,他的家庭農場每年純收入在50—70萬元以上,成為當地糧食類家庭農場的典范。

蘇州市相城區金香溢農機服務合作社理事長朱赟德,大學畢業后“扎”進了水稻種植領域,為了從一個農業“小白”快速成長為合作社帶頭人,他每天“泡”在農田里,田間地頭成了他的“實踐場”。經過幾年技術攻關,品牌大米“金香溢”全年總產基本可達1000噸以上,成為江蘇省名牌農產品,建設168畝有機水稻和3000畝綠色水稻生產基地,每年銷售額達到800多萬。他還為周邊農戶提供水稻生產全產業鏈服務,服務面積7000余畝,實現了從一顆種子到一粒大米全程作業服務,減少中間環節,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幫助農民增收致富。

江蘇常熟市虞盛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副總經理朱珂蔚,講述了“人多地少、工業發達”地區如何實現政府責任和農民利益兼顧、穩糧與增收同步。虞盛農產品合作社在實踐中探索“政府投資、農民入社、職業經理人運營”的新型合作社模式,在生產過程中進行“統分結合”,合作社做加工、做品牌,種植大戶做種植,最大程度發揮組織優勢;銷售推廣中實現“品牌統一”,建立“虞盛”自主品牌,提高農產品溢價;以社會化服務為導向進行利潤分配,通過“米券”等形式每年返利于農民。

齊河縣金穗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袁本剛,2004年為解決當地土地沙化嚴重、糧食產量不高問題,成立齊河縣金穗糧食種植合作社。對托管小農戶實行統一管理、統購統銷、訂單生產,改變了傳統農業規模小、經營粗放、經濟效益低的狀況。先后投資1660萬元,修建社員培訓室、農機農資倉庫、糧食倉庫及辦公場所共4250平米,配備耕種設備239臺套。經過13年的堅持和發展,合作社已有社員3656戶,入社土地56000畝。袁本剛用平凡的堅持詮釋著不平凡的能量,在農業生產一線,維護國家糧食安全。

北大荒農服集團冀魯豫區域農服中心董事長高東旭分享了北大荒集團通過在全國優勢區域快速組建區域農服中心,專注于構建專業化、標準化、企業化、社會化糧食種植服務體系。作為老牌國企北大荒農墾集團的全資企業,2021年北大荒農服在黑龍江省內外開展糧食種植社會化服務面積1080萬畝,帶動職業糧食種植大戶和小戶12萬戶,有效助力地方糧食生產,為農民節本增收6.4億元。

湖南益陽市安化縣東坪鎮馬渡村黨支部書記廖建毅,作為退伍軍人,帶領村支兩委勇挑重擔,大力加強基礎建設,積極引導群眾和鄉賢參與村級自治共建。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他通過招商引資方式,打造農業+旅游+果園研學基地模式,發展黃精種植林下經濟。曾經因一面“公共食堂”的“紅旗”,毛主席派中央調查組兩次調研安化縣馬渡大隊,形成了“與民共苦、俯首為民、實事求是、開拓創新”的“馬渡調查”精神內核;如今,馬渡村在廖建毅的帶領下,再次發揮黨建力量,譜寫“水鄉巨變”新篇章。

浙江米果果生態農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照米,作為事業有成的全國優秀鄉鎮企業家,滿懷對黨和國家的感恩,2013年決心返鄉帶領鄉親致富。從回鄉創業起,他沒有休息過一天,每天工作十六小時,截至目前已投入5.6億元,解決周邊剩余勞動力300多人,每年發放工資2000多萬,米果果小鎮資產10%送給區域農民,每年為核心村增加集體經濟收益100多萬元。在十年的探索中,他提出現代農業“五指理論”,米果果小鎮已成為中國農業園區帶動當地農民共同發展的成功典范。

四川蒲江縣壽安街道呂石橋村黨委書記、主任白蓉華,雖在城市事業有成,但鄉村總是她放不下的牽掛。她返鄉任職后,自掏腰包,帶頭成立蒲江縣眾鑫柑柚專業合作社,為全村村民提供700余個工作崗位。白蓉華創新性地將扶貧資金注入村集體聯合社,再以聯合社名義入股眾鑫合作社,代表全體村民入股,真正讓村民做到了租金、股金、酬金三重收益。2021年,呂石橋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8550元增至33000元,白蓉華將“扶貧輸血”變為“自主造血”,帶領全體村民走上了脫貧奔康的道路。

山西省黎城縣洪井鎮霞莊村民委員會鄉村振興委員會主任李建華,于2012年返鄉,面對“守著聚寶盆,過著窮日子”的村莊現狀,他提出“以文興村”的發展理念,對內挖掘民俗文化、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宗族文化、民居文化,從中提煉出其價值優勢,對外則尋求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和認可。經過不懈努力,霞莊村于2014年被納入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2019年成功申報“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在李建華的帶領下,霞莊村聲名遠播,村莊面貌煥然一新,基礎設施不斷改進,村民幸福指數大大提高。

碧桂園集團駐貴州鄉村振興項目部負責人盛長城,在2017年入職碧桂園后,持續六年奮戰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工作一線。2020年,他主動申請作為幫扶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的駐村干部,從廣東來到四川昭覺縣三河村,開展村企黨建結對共建,形成了“公司+合作社+村集體+貧困戶”烏金豬養殖模式,推動開發深加工產品。此外,還幫助建設村史館和文旅民宿,在當地開展“粵菜師傅”等免費技能培訓,幫助不少村民實現就業。2021年6月,盛長城離開四川前往貴州,從“脫貧攻堅”轉向“鄉村振興”。他以不停歇的腳步踐行著“帶領農民過上好日子”的莊重承諾。

云南景洪市阿達嘎商貿有限公司總經理馬連,生于勐??h勐往鄉偏遠的哈尼族村寨,少時父親去世,她靠勤工儉學,供弟弟讀書。2014年,她用掙來的第一桶金,成立公司。作為產業發展帶頭人,她一直收購用生態飼料喂養的豬,以確保肉豬品質,堅持打造綠色生態產品。2014年到2020年,阿達嘎商貿有限公司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訂單”模式,先后帶動1200多戶農戶養殖小耳豬、茶花雞增收致富,每戶平均增收4700元;累計幫扶368戶建檔立卡戶,每戶平均增收14988元。馬連還熱心公益,通過發動20個省市愛心企業,幫扶景洪387名異地集中辦學的瑤族學生。

陜西靖邊縣眾信農業科技發展公司總經理劉向軍,早年創建企業時,就探索出了“公司+基地+農戶”發展模式,力求實現公司效益和農戶收入同步增長。2013年以來,他以股份經營方式,在靖邊縣海則灘鎮流轉土地3000多畝種植馬鈴薯,建立馬鈴薯種薯繁育基地,通過示范帶動,在靖邊縣周邊地區帶動農民種植馬鈴薯規?;?、標準化面積達到20多萬畝,增加馬鈴薯產量15000多噸,為每戶農民增加收入3000多元。實現了馬鈴薯產量、農民收入、機械化效率、農機戶效益、水電設施利用率“五提高”。

遵化市天方圓香白杏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才秀東,面對家鄉好杏賣不上價問題,申請注冊了“娘娘貢”品牌商標,對特色農產品進行分級包裝;帶領村里年輕人建立網上平臺,進行宣傳推廣和銷售。同時,為改變小農戶簡單粗放的農業生產方式,組織農戶規?;a,推廣科學種植技術。幾年下來,當地香白杏的產量達到了800多萬公斤,價格由原來的一公斤2元漲到16元。香白杏持續走高的銷售成績帶動了果農增收,成為娘娘莊鄉的一個支柱產業和富農“金疙瘩”。

河南來村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敏,出自名校北大,京城創業有成。她于2008年返鄉創業,創建“六千頃”農產品網絡品牌,通過農村電商服務站收集農產品信息數據,匯集數據后統一對接上游農產品采購商和電商零售,把具有本地特色的確山紅薯和邵店土豆等農產品銷售到河南省內外。在此過程中,李敏發現由于農產品品類不一、質量參差不齊嚴重制約農產品上行發展。為解決這些問題,她于2015年6月創立“來村網”農村電商平臺,結合農產品加工企業的采購需求和農村的實際情況,通過大數據分析開展訂單農業和農產品代賣,同時為農戶種植全過程提供人工智能標準化服務,建立了“農村電商+智慧訂單農業”全新模式。

新疆尉犁縣極飛保障中心管理員莫曉鈺,曾是一名大城市的攝影師,因想換一種生活方式,獨闖新疆。從一個農業“小白”開始,她全程跟拍記錄了2個年輕人管理3000畝棉田的挑戰,而按照傳統種植管理方式,3000畝棉花一般需要25—30人進行勞作。他們不僅在管理環節總體節省了每畝400元左右的成本,還總結出一套數字化、智慧化種植模板。莫曉鈺通過復制他們的經驗模式,一個人管理500畝棉田。如今,她在尉犁縣已經種了一個種植季的棉花。作為一名黨員,希望盡自己的一份力,用科技的力量去推動中國農業現代化、智能化發展。